近年来,随着偶像文化进一步发展,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良性追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备受争议的饭圈文化中,与金钱交易密切相关的“卡圈”、周边与打榜文化,更让无数家长担忧孩子会在追星过程中失去对金钱的管理能力,建立起非理性的价值观。
近日,一则“11岁追星女孩落入私生粉骗局被骗4.8万”的新闻再次引起网友们对于追星低龄化问题的关注。据光明网1月30日报道,经诈骗团体有意引导,11岁追星女孩为澄清自己不是“私生粉”,以学习为由谎骗母亲多次在手机上刷脸验证,致使母亲损失4.8万元。
在青少年“追星”过程中,家长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此前已有不少网友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将追星的目光由娱乐圈转移到知识界,以伟人烈士、科研大家的人生故事代替娱乐节目,让孩子一边“追星”一边感受到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的魅力,从而形成“追星益人”的良性社会氛围。但在实际生活中,家长的引路人角色却着实难当。活跃于影视剧、综艺节目中的演艺圈明星,以出众的外貌、幽默的性格与其娱乐作品而受粉丝追捧。在普通追星人的世界中,演艺圈明星们充当着学习生活外的“娱乐”角色。就像打工人下班后的一次烧烤聚会,就像退休者说走就走的一场旅行,明星对于部分青少年而言是高压力学习生活外的栖息地。追星能让他暂且忘记生活中或大或小的不愉快,而专注于“漂亮姐姐”“神仙哥哥”的美貌与娱乐作品。在此情境下,如果家长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其抛弃娱乐,重新回到“正途”,非但会遭到孩子的抵制,甚至可能会引发孩子对于学习的排斥,让孩子产生“我喜欢的娱乐就是学习的对立面”的错误心理,进一步强化“学习”与“娱乐”的边界,让“寓教于乐”“追星益人”的理想成为泡沫。
但是,家长也不能对引导青少年追星的建议束之高阁。追星文化发展至今,已与金钱产生密切的关联。成为明星的粉丝,特别是成为圈内“大粉”的衡量标准越来越偏向物质付出,在粉圈争吵中,常见有粉丝通过“晒单”的方式证明自己的粉丝身份。而当明星发布相关作品、或是接下某品牌代言时,部分粉丝又会大力度呼吁粉丝消费以支持明星事业发展。即便在此过程中,鼓励消费的粉丝会标注“未成年请理性消费”等提示语,但在群体极化效应下,部分未成年粉丝会迫切地希望通过消费方式表明自身对明星的爱意,或是千方百计省下生活费以进行商品购买,或是请求饭圈中的成年好友代拍下单,有部分粉丝也曾如同新闻中女孩掉入不同的粉圈诈骗陷阱。混乱与潜在危险如团团迷雾笼罩追星路,家长又怎能对孩子的追星行为置之不理?